close

rdn_52e5d15c44276.jpg

 

餃子大概是中國分布最廣的食物之一了,尤其北方大過年的團圓夜基本上都要闔家包餃子吃元寶過個好年。剛好又是過年,就順道來談談我心目中台北餃子館的TOP5吧!

 

按照老習慣,餃子通常要待到年三十晚上子時才能吃,即新年與舊年相交時刻,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一說餃子之名係從「交子」而來,代表辭舊迎新。意味著包住福運,大吉大利啦!甚至不只除夕晚上,北方向來有「初一餃子,初二麵」的說法,也就是南方人初一吃年糕、吃春餅,北方就是吃水煮餃子,也稱「煮餑餑」。甚至從初一吃到初五,稱為「破五」。

 

至於年節吃餃子、飲椒柏酒的習慣大概從明朝就開始了而且從皇宮裡傳出來的。尤其從小看書報電視,常有人提醒包餃子時會往裡放些紅棗栗子硬幣之流的小東西,以圖喜慶。這其實也是明朝宮中的規矩,當時宮廷內便是在餃子裡暗包銀錢得之大吉但小時候總覺得吃到硬幣銅錢不是噎到就是太不衛生啦。

 

63d9f2d3572c11dfd38429a3682762d0f603c2dd.jpg

 

不過在明代,餃子仍稱「扁食」被歸類為一種水點心」;也凸顯在歷史長河裡,餃子和他的祖宗餛飩在形象上一直很混淆。例如南北朝時代顏之推稱,「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同食也」,其實仍很難推論這裡的餛飩到底是否就是餃子?不過起碼最晚到唐朝初年餃子的形制已固定了下來宋代開始則有角子」稱呼,形容其元寶狀。直到蒙古西征,餃子因而流傳到歐亞各地,所以現在各國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類似的食物。

到了近代,餃子就是用水煮熟,非如餛飩扁食般在高湯裡燙熟。如清代徐珂編著《清稗類鈔》,談到餃子時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算確定了「水餃」這個名號。

 

 

hqdefault.jpg 

 

基本上水餃這種東西雖然店家開得到處都是,但好吃的還真不太多。之前在復興南路的劉家小館味道不錯,特別還有黃魚和其他海鮮餡料,頗為特殊,可惜十年前關了,而且價錢基本上比較貴,不太算庶民食品。

 

至於我的日常飲食NO1大概就是南機場的來來水餃。不過在南機場這條街上,包括秀昌水餃、阿亮水餃其實水準都不錯,特別都是現桿、現包、現煮,場地雖然不怎樣,但我仍然力推。只是現在來來生意好到要排隊排得很沮喪,轉到旁邊這兩家用餐其實不錯,因為不像來來光做水餃,可以點的麵點也多一點。

 

20170219_171313.jpg

 

我的NO2應該是木柵路的三老村,環境要比南機場好些,三老村水餃扎實夠味,餡料調味適當不說,特別滷菜、山東燒雞是一絕,聽說是韓國華僑開的店,還兼賣泡菜。此外,同樣在木柵的忠順街山東餃子館其實也很不錯。

 

我的NO3比較特殊,是藏在中山北路民權東路口附近的常青餃子館,餃子煎得像是鍋貼般的花瓣,酥而不油,是我心目中的極品。可惜一窩就要20個,分量實在太大,又是半煎半炸,實在有點吃不下。

 

1384141_735528583129460_951312573_n.jpg 

 

NO4是和台大法學院濟南路旁邊的巧之味,手工水餃做得很道地,20幾年前我還在唸書時候就已經超優了,最近幾年好像有多角化經營趨勢,似乎開了不少分店,老店也裝潢得美輪美奐,問題還是在人滿為患。

 

至於我的NO5,應該是同樣在台大法學院旁邊的龍門客棧,牛肉蛋花湯和水餃也都不錯。但說實話,我大學時候龍門客棧就開在鐘樓旁邊,根本野台攤子,更粗野更豪邁,旁邊一片違章建築。搬到現址後,老的裝潢變成特色,餐具與環境都欠佳,滷菜和水餃都走粗放路子,根本是拚酒的地方,但就是這樣,吃飯吃的不就是回憶和氣氛?

 

此外,生水餃外帶生意也有人做出名號。金山南路上東門市場的興記,連林青霞都要扛回家,一包就這麼點價錢,能不光顧嗎?台大後門的阿玉水餃生意也不錯,但口味重了點。興隆市場內的王記水餃,麵皮適中,餡料飽滿多汁,還有薺菜口味,就是每天限量供應,容易向隅。

 

20160203004281.jpg

 

當然,我喜歡的水餃店還有幾家,只是知道的人少,這樣也好,總要留些安靜吃飯的地方。至於南軟旁邊的北大荒算是在地名店,口味和生意也不錯;但我總覺得這種巨無霸食品很難做得細緻,好像專門在餵養大學生和理科男。東門餃子館水餃很OK,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去都是吃鍋貼和酸菜白肉鍋?怪哉。

arrow
arrow

    方出旭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