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525e8a25a792ef2d292ba111e2702d110a0cd46.jpg

相聲大師吳兆南真的下台一鞠躬了今天不談他老人家在語藝表演上的豐功偉業,來講講他的餐飲副業和他發明的「蒙古烤肉」吧。

就像在四川找不到川味牛肉麵,在蒙古北京也找不著蒙古烤肉。這完全是吳兆南靠著嘴皮子創造出的豐功偉業。

蒙古烤肉料理方式源自北京,著毋庸議。1949年後,吳兆南與幾個退休老兵在同安街底、靠近連通永和對岸的川端橋的河邊空地,開了間簡陋茶棚,兼賣北京烤肉,號曰「烤肉香」,便是蒙古烤肉的起源。


這塊空地俗稱螢橋,當然是因為日本時代附近有座螢橋驛。只是螢橋之橋,並非至今仍藏在中正橋下的川端橋,而是靠近廈門街25巷、近和平西路處溝渠上的一座小橋,當地填平後早拆了。茶棚簡陋,餐具當然也不走精緻路線,倒是吳兆南找來工匠,略按北京烤肉形制,打造出直徑約臂展寬的大鐵盤當作烤肉炙子,就在這荒郊野外開張了。

22688476_1910169982331975_5607173605257200541_n.jpg

「烤」,指的是從蒙古游牧民族以降,用獵刀將生牛羊肉切成大塊後,略加鹽在火上燔炙的料理方式。不過北京烤肉,大約源自明代中期回民的傳承,慢慢演變成北京小吃的一種,專指將佐料醃過的肉品,放在如大鐵盤般的「炙子」或鐵網上加熱翻烤,說是「烤」,卻比較偏向「爆」、「爆炒」。

 

吳兆南既然打造了炙子,賣的自然是北京烤肉無誤。不過這可是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老共剛立都北京,北平也改回北京老名號,想打著「北京」招牌,恐怕引來不必要聯想,據說吳兆南因此取了個「蒙古烤肉」的名號,遠離麻煩。 

DSCN4247.JPG


影響所及,所謂「蒙古烤肉」的由來也改成成吉思汗帶兵時,在戰場上將盾牌架在石堆上劈柴生火烤肉的傳說。倒是吳兆南一開始還是按北京規矩,論盤計價,只是生意欠佳,之後改成美式ALL YOU CAN EAT,一個人收一美元,反而大受歡迎,也立下蒙古烤肉都是吃到飽的習慣了。

 

另外,北京烤肉的醬料並不繁複,多為店家備好,主要是醬油或蝦油,略加少量醋、料酒,外加薑蔥或香菜即可,但吳兆南則安排了七種醬料讓顧客自行調配,不但別有趣味,也不用再多用人力醃製調理肉品。

 

在別有野趣的河濱體驗烤肉,享受微風徐來的涼爽,成為名流、文人風尚,幽靜河堤旁停滿各式禮車,名聲大到連蔣經國都來過。影響所及,無肉不歡的蒙古烤肉慢慢熱絡起來,簡陋的搭一塊鐵板就能開賣,天母等地則打著BBQ招牌招攬美軍光顧,生意一樣火紅鼎盛,甚至傳到海外。之後不但唐宮等老字號陸續開張,甚至中泰賓館與圓山飯店也都曾供應蒙古烤肉,剛好與台灣當時外貿興盛、國際觀光客與商務客雲集的氣氛相呼應。外交部等單位招待國外來客、觀光團也常光顧這些別具在地風味的烤肉餐館。

 

Desktop.jpg

也剛好因為河濱茶寮附近的螢橋樂園開幕,當家的馬老闆就近找來吳兆南幫手,跟著又新添了陳逸安、魏龍豪,才有之後台灣的相聲年代出現。不過蒙古烤肉的生意還是賣的嚇嚇叫,夯到在當時的第一飯店頂樓開業,之後因故轉到敦化南路的土地改革館頂樓經營,也都打著吳兆南名號攬客,直到他赴美為止。

 

只是蒙古烤肉原本就是49年以降離鄉背井的外省族群用手邊僅有的食材、料材、臨時打造的廚具,從似像非像的口味拼湊出的家園想像。幾十年過去時代變了、人走了,少掉那股鄉愁滋味,在走出饑饉恐懼的台灣社會,趨於黯淡也是剛好而已。

arrow
arrow

    方出旭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